人才工作 首页 - 人才天地 - 人才工作

高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的三个层次

发布日期:2015-11-06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尽管如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如何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实现自身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高职教育进一步成熟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按照社会的需要,对该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个明确的、前瞻性的认识。就职业教育来说,它的根本任务一般认为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定位,简言之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技能型人才素质的三个层次及划分依据
  (一)技能型人才素质的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可称之为职业技能素质。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也使毕业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相应岗位时能顺利就业。
  2.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职场应变素质。职场应变素质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这类人才不仅成功就业,而且在必要时能顺利转岗或再就业,甚至赢得更新更好的职位,实现在职场上的进退自如。
  3.第三个层次可称之为专业创新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技能型人才素质层次划分的依据
  以上三个层次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水平的层次划分;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有人曾这样从教育的作用或结果上概括教育水平的层次:第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高技能型人才的第一个层次的素质即相当于教育的第一个层次的作用结果,只是使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其第二个层次则要求人才能面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性,所以与教育的第二个层次的作用相当。第三个层次则达到了充分自主创造的程度。即实现了教育的第三个层次的目标,使人才成为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
  同时,这一技能型人才素质层次的划分也是与职教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相对应的。最初的职业教育是以父子相传的家学或“学徒制”为模式的,它强调的是继承已有的技能和经验。第一个层次的素质体现的正是与之极为相似的内容。后来,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职教体系,在努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之外还相应加入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教育,从而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为今后应对工作中的变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也就是技能型人才第二个层次的素质———职场应变素质。如今职业教育进一步向更高阶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重不断加大,它的培养目标也更高了。由于工作中单纯机械的操作比重下降,脑力劳动量大增,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它实现人才培养升级的重心。技能型人才第三个层次的素质———专业创新素质其内涵也正是如此。
  二、高技能型人才三个层次素质培养的教育定位分析
  1.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来看。当今世界经济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给各国的经济主体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人才市场的充分竞争。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将面对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将面临其他相关人才的多重挑战。二是经济主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争相推出各种新的经营策略、管理方法、运行机制,并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各种变化。所以,高技能型人才在这种环境下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最基本的素质。三是产业及产业结构加速变化。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任何行业和职业都没有绝对的稳定性,任何所学也都只是暂时适用的,技能再好、能力再强也要面临变化的挑战,能顺利迎接这种挑战的只有人才的高层次素质。
  2.从当代消费文化的特征来看。当代消费文化兴起于20世纪中期,进入21世纪后,它不仅在发达国家,也在发展中国家兴盛起来。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消费文化体现出的显著特点主要是:(1)个性化消费越来越突出。(2)追求产品更高的效率、更多样的功能、更便捷廉价的使用方式、更健康环保的效果,追求流行时尚、审美效果、娱乐效果。(3)消费方式不断花样翻新。三个特点其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更新”。当代消费对“新”的疯狂嗜好,使创新的任务不再是少数人能包揽的了,它要求每一个在岗人都参与其中,经常性地将其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因而对人才的要求就是:能快速及时地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培养在面临这一趋势时,也必然要把高层次素质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
  3.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尤其是发达国家反应较快。如德国根据当今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认识到“劳动者除了应具备精湛的职业本领外,还应具备许多原先只有管理者才具备的本领”,因此,他们的“职教改革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核心”。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方法,以便紧跟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学生群体协作精神与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
  从国外职教的新趋势来看,概括地说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职业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2)职业科目综合化,实行选修制课程结构。(3)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4)职业教育重点逐渐由中等教育转向高等教育。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注重应变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根据以上几方面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为高技能型人才的三个层次素质的培养在职业教育的实施作一个定位了。就其重要性来说,三个层次的素质是呈递增态势的。第一个层次的素质即职业技能素质,是学生就业、上岗所需的最基本能力。因此,它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将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但也要随社会的发展作适时的调整。第二个层次的素质即职场应变素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它应该逐步作为学生的必备素质来培养,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实施。第三个层次的素质即专业创新素质,对这一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是根据学校各方面实施的条件而应不断加强的教育内容。
  三、高技能型人才三个层次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高技能型人才的三个层次素质的培养在实施时,首先要根据它们在教育中的定位及其不同特点来确定相应的策略;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与方法。
  第一层次的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它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由主导地位调整为基础地位,其教育比重应略作下调,以适当让位于其他两个层次素质的培养。这一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许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改进办法,如: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实训基地、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进行名师工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开展教师培训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在校园环境里努力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也应是培养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层次的素质———职场应变素质的培养。面对发展加速的社会,它应作为人才的必备素质来对待。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要着重把握三个内容:(1)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相关的职场信息,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如该职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该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其他间接因素对职场的影响(包括科技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同时还要注意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如后工业时代企业、机构有小型化、松散化的趋势,它要求各岗位人员工作时要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并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照章办事。职员要能有效地交流沟通、进行自我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都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变化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综合性的职业科目,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沿化,使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层次的素质———专业创新素质的培养,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大实施力度。这一素质在社会发展中将是衡量人才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高职院校在实施这一素质的培养时可以以短期专门培训和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为常规教育形式,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并普及相关知识、技巧为辅助手段。总之,要使学生将创新意识渗透到其从事的一切活动中,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经常性的实践中开发其潜能。在实施这一教育时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校方要想办法保障教育及有关活动所需的资金、场所和时间。二是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并要求教师带头示范,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能力的高低列入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评价指标中。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

文章来源: 作者:电教中心


上一篇:人尽其才关键在“用”
下一篇:我市召开全市人才工作服务站推进会议

版权所有:中共永城市委组织部  主办单位:中共永城市委组织部
承办:中共永城市委党员电化教育中心  地址:永城市东方大道中段
联系方式:ycdj@ycdj.com.cn  豫ICP备:05006970号